第八十四章 念念不忘新军饷_大朙药丸
八六中文网 > 大朙药丸 > 第八十四章 念念不忘新军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八十四章 念念不忘新军饷

  不难想象,这些客军待遇得多差。

  比在京客军待遇还差的军队也有,就是各省轮番服役的班军,本是于谦在北京防御战后改编的各省勤王军,现在倒成了一支职业的工程部队。

  平均每年有七八万的班军在关外协助辽镇修建城堡、工事,不是这帮人能干,而是便宜。班军普遍来自山东、河南,军饷走的是山东、河南,朝廷调用班军去辽西干活,每月也就给三钱盐菜银,外加五斗粮食补贴,十分廉价。

  辽镇新军呢,一月一两三钱,外有马料银等各项补贴,军饷收益是班军的三四倍。不过他们有家室要养,辽西粮价那么高,实际和班军一样,勉强能吃饱。

  现在朝廷使徐光启编练新军,岂不是意味着辽镇新军不堪用?

  每年五六百万的辽饷是做什么的?

  如果辽镇新军不堪用,那要不要裁撤?不裁撤的话,朝廷有余力供养两支新军?

  可裁撤辽镇新军,辽镇上上下下那么多人,吃什么喝什么?会老老实实接受撤编?

  杨御藩所问,杨肇基也只是一叹,不由想到了朝野有名的那场孙承宗、王在晋之间的大辩论,这两个人当时在争论什么?难道仅仅就是守山海关,或者守广宁前线的事情?

  不,当时争的是战略重心,也是名义和利益的争论,对杨肇基这样的将门来说,孙、王之争,争的就是新军编训地点。

  孙承宗提倡辽人守辽土,新军从辽民中募选、编练,并主张打出去,寸土不让,有多少力量收复多少失地,直到力量圆满,恢复辽东全境。这个很花钱,从执行孙承宗策略以来,前后军饷花费一千五六百万……这才短短五六年时间。

  昔日万历三大征,西南、西北、朝鲜那么大范围,

  那么长时间的战争,前后额外军费才花了一千一百多万。

  从军费支出、实际收益来说,还有去年导致孙承宗下台的柳河之败来说,辽人守辽土已经宣告失败。

  只是顾忌孙承宗帝师身份,还有天启个人感情因素,没有清算孙承宗,今年又有宁远大捷,勉强糊弄过去了。

  那王在晋的提议呢?不如孙承宗‘寸土不让’口号那么响亮,几乎算得上是màiguó言论,直接割弃山海关以外不要,在山海关内再修一道防线,以两重紧挨着的防线保证这里绝对安全。

  然后呢,王在晋提倡在山东、登莱编练新军,将辽饷大头用在山东,同时兴建水师骚扰辽东,使建奴无法利用辽南温润土地开垦、种植。等新军练好,从海路征伐辽东。

  在山东练新军,能低成本获取帝国腹心、南方的人力、物力,进一步降低辽饷压力。但名义上不好听,放弃关外土地,舆论上压力很大,还有光复辽地后,怎么跟残存的辽民解释?

  王在晋从一开始就反对辽人守辽土,直言‘辽军善走’,认为辽军只能打顺风仗,不能挑头打硬仗。最合理的布局就是辽军坚守、牵制,由新军、客军打主攻,应该把希望放在新军、客军身上,而不是辽军。

  这两个人争论的国防战略分歧,直接影响着山东卫所世袭武官家族,如果王在晋的提议得到施行,那以杨家的威势,足以成为新军核心将门。

  不像辽镇,总是客军将领占据高位,辽西本土菜鸡一样的将门被死死压制,还在低头苦心经营,一步步往上爬。

  戚家衰败的连个总兵官、都督都没了,山东近十年以来,杨肇基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武将,特别是萨尔浒、沈辽战役接连大败,边军、京营宿将一茬茬被收割后,如杨肇基这样的大将更是屈指可数。

  以目前杨家视界来看,辽镇无将门,所谓的祖家、吴家,只能算军头、地头蛇,还算不上将门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x86zw.com。八六中文网手机版:https://m.x86zw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